網頁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有效學習的小秘訣

  「爸爸,如何應付學校的考試? 我家教學生,讀八年級的那位女生,很認真讀書,但是考試成績卻不太理想。」A寶向我求救。
  B寶也在旁邊搧風點火:「爸爸總是誇耀學生時代花在課業時間很少,卻能用最少的時間應付考試拿高分,分享一下秘訣吧!」

  我哈哈大笑:「其實你們現在上大學後應該也能逐漸體會到,有固定範圍有標準答案的選擇其實是很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人生選擇是沒有範圍也沒有標準答案。」
  A寶怕我離題:「爸爸,你就再跟我們說一次該如何應付考試吧?」
  我想了想:「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做題目或反覆背誦課文,可是往往會犯了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也就是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卻搞不清楚這些章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事,這個主題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因此我們一邊讀書一邊要試著揣摩出題老師的心意,或者假設你是編寫這篇課文的專家,自己回答為什麼要用這個圖表,這個章節為什麼要區分為這幾個標題?」
  A寶認為太抽象了:「可不可以說得具體一點?該怎麼做?」
  我仔細地說明:「考試出的題目通常都是重要而且容易忘記或搞混的,我們可以從歷屆考古題知道哪些是重要而容易搞混的。有科學研究發現,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的心智能溶入老師的心智當中,也就是當我們能『建構』出跟老師一樣的想法,才能夠真正的理解。這就是我以前跟妳們說的讀書小秘訣,每讀完一個章節,立刻蓋起課本問自己,如果我是老師,會從這段課文中出什麼考題?只要花一、二分鐘想這個問題,然後再花二、三分鐘用自己的話回答出這些猜題的答案。」
  我停了一下才繼續說:「通常我們閱讀或聽老師上課,都算是被動的學習,即便當時聽的時候能理解,看的時候也能懂,可是過幾個小時,那些原本明白的內容就會變得模模糊糊,因為在讀的當下印象是留在短期記憶的大腦中,就像電腦的暫存記憶體,電腦一關機就不見了,只有經過用我們自己的嘴巴,用習慣的語法重新描述一次,記得喔,不能照著課本原文背,而是用自己的話來講,這樣腦神經才能將這段記憶轉成長期記憶,在學理上這叫『固化歷程』。」
  B寶跟我確認:「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講才能變成長期記憶?」
  我笑笑說:「沒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明明花很多時間讀書,卻總是記不得的原因,就是他們讀完一個段落後,沒有自己問自己問題,沒有自己用自己的話來回答,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再認真也是被動的學習。」
  這時A寶恍然大悟:「原來爸爸要我們養成『上完課或聽完演講後強迫自己問一個問題』的習慣,也就是把被動聽講轉換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我為A寶按讚:「沒錯,要訓練自己提問的能力。要能提出問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你要很專注地傾聽現在正在聽或正在讀的內容,同時你也要從自己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尋相關的題材,然後一個好的問題當然是未知中的想像,也就是指向未來,你看,提問的過程就強迫大腦在現在,過去與未來中思索與想像,是很複雜的歷程,大腦神經被動員的區域很廣泛,所以當然也很容易被記憶下來。」
  我再補充說明:「當我們習慣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自己解釋給自己聽時,會發現中間有很多連不起來的地方,這也就是我剛剛提到出題老師特別喜歡出的部分,一般人容易搞混或容易遺忘的地方。」  
  看著A寶在筆記上記錄著,打算下次跟她家教學生分享,我也一邊想著,這種學校考試科目的準備,即便不照著我剛剛所提的方法,只要投入大量時間反覆背誦,不斷寫測驗卷,硬背死背,終究還是能考得不錯,畢竟在固定範圍裡填上標準答案是簡單的,但是面對這個真實世界,知識產出與淘汰的速度前所未有的時代,這種填鴨式的學習真的是完全沒用,甚至是有害的。我們應該培養的是以永不止息的熱情來面對愈來愈不明確且模糊的世界,並且對萬事萬物保有探索與好奇心
  一個懂得提出問題,願意耗費精神腦力去思考問題的人,比較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就是在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能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的追尋夢想
  其實,在這終生學習時代建立無所不在的學習習慣,只要透過在應付考試的讀書中,建立不斷自己提問,自己回答的習慣就可以達成。

資料來源:李偉文的聞見思

--------------------------------------------------------------------------------------------------------------------------
有效學習方法有很多,這應該算是最有效率又最容易做到的~
其實 畫心智圖就類似這種原理 只是效果更好,但得多花時間畫&寫...
小學的課業簡單 學習方法即使不好 分數上也差不了太多
但六年級畢業後 個人學習方法的好壞 就開始是"關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